关灯
护眼
字体:

过往云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引子:生长六七十年代的人对于大集劳动记忆由新,80后对大集体生产的情景可能一无所知了,本文将把你带入当年大集体的岁月,你将看到当年农业社的劳动场面。

    1

    有人说过:我们的每一段往事都有值得回忆的人和事。为下一段旅途寻找到灵感。当你静静地坐着或是躺在床上,什么都不愿去想,但是内心深处又有一种强烈的念头。想去做一些事来填补这份空缺,以此也就不会过得那么虚无、那么无所适从。时间穿越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全国大部分地方还没有把土地包到户,还是大集体。

    2

    我们大家都知道种小麦的时节,是在每年收获稻子、玉米、红笤之后,也就是农历十月、冬月间。那年包产到户的第一年,也就是远航从大山走出来到南疆去的那一年,种过一季小麦。

    远航家当时只有三口人,母亲,远航,还有一个小远航四岁的弟弟。那一年的风调雨顺,稻子丰收,山地里的红笤也不错,远航家三口人只有三亩田和地。

    收完稻子后,远航家早早地就把稻田翻耕了一次。并准备好了种小麦的肥料,运到了田里。

    天气晴朗,阳光照着大地。虽说是十月了,大地还不怎么寒冷。一天早,远航弟弟上学去了,远航和母亲一起就下田种小麦了。

    那年的远航母亲还不到50岁,不过做农活还能做得动。远航刚刚十八岁。远航把田里的土块挖成小块后并挖上成种小麦的“路路”(行),远航就去运水肥;远航母亲就把种子散在小麦“路路”上,又散上干肥;远航运到水肥运到后又灌到小麦“路路”上,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复上一层细细的泥土。

    三亩土地,远航一家的小麦一天时就很快播种完毕。

    等待的是小麦从泥土中长出来,再给它灌溉、除草,来年的收获了。

    不过这是远航种过的唯一季小麦。

    这年的冬月(大约11月份),远航随接兵部队参军到了南方某部,直到多年后转业落户外地。

    3

    “大屋窖”这对于大家来说可能是一新名词,也许不是。

    大山里,多为靠天吃饭,如果是天旱的年度,生产队大多是种红笤。

    远航生长的地方每年冬天都要下大雪,并且大雪持续时间长,红笤收回去很快就会烂掉,为了保存红笤,来年大家不缺吃的,有生产队在山上的石壁上打一个洞,把收获的红笤放进山洞里,利用地温保存红笤。

    远航所在的生产队,山体不好,不能在山体上打洞保存红笤,为了不让红笤坏掉,不知从那里听说农计人员设计了一种叫做“大屋窖”用“大屋窖”来保存红笤。

    “大屋窖”就是用泥土做墙修的一种房子,只是这房子的墙墙修筑得很厚,大约有一米多厚(一般的土墙只有25公分厚的墙),修好房子后,在房子的另一头修一个很大很大灶孔,把几万斤红笤放进去后,再安装一些温度计,这时对红笤进行加热,边加热还要随时进去检查温度,一般要保持在18度。

    那年,天旱,种了很多很多的红笤,红笤很快全部从地里起了出来,虽说是干旱年,还是丰收,大家不会饿肚子了。

    可这红笤怎样才能保存到明年春天又是一个大问题了。

    于是队长召集队委会的人员开会讨论,生产队决定修一座大“大屋窖”保存红笤。

    冬月,天很冷,不时天上飘起了雪花。

    建“大屋窖”的地址选定后,很快就动工了,全队的男女劳动力一齐上工,半个月时后一座高四米,长10米,宽8米的“大屋窖”就建好了。

    “大屋窖”保温,需要不少的燃料,生产队地处山巅,那个时候又不通公路,当时的公路只通县城。这燃料也就只有就地取材了,队长发动大家到公家山林去拾干柴禾。

    很快,几天工夫一个冬天给“大屋窖”保温的燃料准备好了。

    这时万事齐备,只欠东风了。

    大家又一鼓作气,齐心协力把红笤般进了“大屋窖”

    尔后进行加温了。

    “大屋窖”里是全队人一个冬天到明年春天的口粮,大家都小心意意的,不敢马虎,所以每天夜里要有人值守。

    那天夜里又轮到远航和一个同学一起值守。

    外面一片黑,天还下着雨,雨还不小。

    远航一起观测过几次温度后,远航同学又对“大屋窖”四周的排水沟进行了查检,还有“大屋窖”没有发现异样。已经是午夜时分,都比较困,于是我们就在加温的这一头睡着了。

    大约三点左右,不应该发生的事放生了。

    睡梦中,突然听到“刷、刷,刷、刷”的声音。这声音惊醒了我和我的同学,远航快迅起来,向门外的雨中奔去

    刚一出门,身后的“大屋窖”的告东面的那一山墙倒了

    在雨水中高一脚低一脚,向队长家奔去,向他汇报“大屋窖”山墙倒了的情况。

    这一突然情况,惊动整个队的男女老少。

    没有人喊,也没有人动员,大家出现在了“大屋窖”经过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天亮的时候“大屋窖”修复了。

    生产队又恢复了平静。

    4

    远航老家所处的区位接着北方,所以种的粮食跟北方差不了多少。种玉米是在每年农历三月间。

    远山传来一个清脆的童声,朗诵着suyiji的诗歌种苞谷的老人:

    种包谷的老人/恋着包谷一辈子也没有爱够/他背着太阳/黄土地里的山路包谷雨正从他的手中下着/他不愿错过这个美好的季节/昨天黄牛刚刚绣过了春天/桃花已经嫁给了山岗/种包谷的老人收回飞翔的翅膀/他动情地把岁月一天一天的捐出/他一脸的沧桑在包谷的眼里灿烂如金/风雪更新的绿在皱纹的指头萌芽/包谷是他一生的中意情人/他把包谷的一生爱在心里/面对包谷他有说不完的情话/他的山岗是包谷的山岗/他的黄土是包谷的黄土/包谷这爱情的尤物/就成了他阳光一样的祥色/包谷从他的手中像流星雨一样下着/他永远的心头天不老地不荒

    这个季节的天亮得比较早,天一亮人们就三三两两地背着干肥、种子、工具,赶着牛儿向山上进发,到了山地后,大家耕的耕地,散的散肥,播的播种,不到一个星期时间,山上那一片一片的土地全都种上了,接下就是等着玉米发芽出苗

    5

    青光无限好,人美景相映,百花为你开,青山为你笑。在五一假里,远航在一次劳动中回想起年少岁月的一些经历。想起了生长我的那一座大山,想起了少年和叔伯一起参加劳的情景,想起了五月支农的火红场面。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