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马灯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那天,盛夏的中午,在网上阅读过一盏马灯的诗,很长时间了,这首是一首现代诗,内容是:“一盏马灯躺在了记忆的深处往事无处可逃虽锈迹斑斑,时明时暗却照亮着童年/一双慧眼在漆黑的夜晚炯炯有神还拖一条看家狗,沿着田埂上那稀疏的草丛,也或许本来就是小路奔跑,提着马灯在木板床和玉米地之间搭好一道左弯右拐的桥爸爸不经意游走在桥上度过了大半生”

    这首一盏马灯让我的思绪回到了过去那个年代

    在那个年代,能够用上马灯的人家毕竟是少数。马灯,又称罩灯,不仅是奢侈品,而且容易损坏。多数人家经常使用的都是用盐水瓶或者其它瓶子制作的比较粗笨的马灯,只有家里办喜事的时候,才会买上两盏那种十分漂亮的马灯来用一下。

    这首一盏马灯让我的想起了历史记载的1931年5月31日,那天夜里,在建宁城北溪口天主教堂内,毛泽东同志掏出一根火柴,点燃了一盏小马灯,从此这小马灯的星星之火就永远定格在历史的天空。

    在马灯的照耀下,毛泽东同志向红军发出了“诱敌深入”、“千里回师”的英明决策;在小马灯的照耀下,仅4万人口的建宁,7000多名优秀儿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小马灯照耀下,建宁成为苏区反“围剿”的决胜之地、决策之地和指挥中心,成为中央苏区反“围剿”的代名词;在小马灯的照耀下,建宁的村村寨寨,年年岁岁盛开着圣洁的荷花!

    1931年春天,国民党调集20万兵力发动第二次“围剿”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办法,构筑了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的800里战线。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向东横扫700里,以“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到5月31日建宁城战役的最后胜利,连续取得富田、白沙、中村、广昌、建宁“五战五捷”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第二次“围剿”第一次解放建宁。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和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和总前委进驻建宁城北溪口天主堂,当晚毛泽东同志阔步灯前,诗兴大发,挥毫泼墨,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从这一天起,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燃起了革命的圣火。

    一盏马灯让我看到了一部大气磅礴的史诗、一曲凝固的交响乐,它用一种坚定的沉默、无声的呐喊,用浴血疆场、运筹帷幄、送儿送夫当兵、苏区生产生活等场景,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风风雨雨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星火燎原的求索。

    在我的记忆里,马灯可以放在家里照明,晚上下地干活的时候照明、还有行夜路时使用。上世纪70年代,农村仿佛有做不完的活,白天,人们在队里挣工分,晚上,还要点着马灯到切红署、山芋及捡晒干的红署、山芋片(干)。一到九、十月份,各家就格外忙碌,经常在家里将红署切成片,再到野地里撒开、晾晒。白天,村子里、田野上刚种上小麦的地里,到处都是白花花的红署片,在阳光下,白得晃晃的一片。三五天后,红署干就干得咯嘣脆了。白天,大家在队里干活,晚上,到田野上捡红署干。这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的田野上,一盏盏马灯就亮了起来,像天上的星星,被风一吹,或明或暗。

    人们一字排开,将马灯放在前面用手可以够到的地方。当面前的红署干捡完的时候,再将马灯向前移动一下,灯光便模糊起来,只能看到红署干白晃晃的影子。有时候根本看不见红署干,全凭感觉,就用双手在面前的茬地上摸索。

    在这收获的季节,晴天还可以,要是遇上阴雨天,那可就麻烦了。刚撒到地里的红署干,有的已经干了,有的还没有干。傍晚,看见乌云密布,天上透不出一点星光,人们赶紧到地里捡红署干。一路上,马灯组成了灯的河流。到了地里,漆黑沉闷的天幕下,一盏盏马灯又开始晃动起来,就像天上的一颗颗星星,一闪一闪。

    深秋的风吹过,感觉一阵阵凉意袭过全身,唧唧的虫鸣,点点的萤火,还有远处一盏盏晃动的马灯,组成秋天的又一道风景。

    写于2013-8-2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