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六章 老外刁难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p;  宋代时,茶坊在市镇开始普及,点茶在城市中盛行起来。

    汉学家写到这儿停下来说:可以肯定,中国的茶品早于欧洲的咖啡。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内容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事物组成的,茶品即是其中一例。

    梁晓秀也停下来思索汉学家的话。她的思索是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她想到了在他们的快餐店可以提供宋代茶饮。

    汉学家把茶品引向深入,用皇家的实例说明茶品的兴盛。

    在宋代,皇帝常将汤药与茶作为一种礼物,赐给功臣将士。宋真宗召见大臣晏殊,赐座后便喝茶;末了,起身便点汤。

    由于皇帝的示范,贵族权臣们纷纷碾制汤沫、丸药、茶饼,并随身携带。王安石罢相后返乡,途中痰火病发,他便吩咐随从取来沸汤,将丸药茶饼调配倒沸汤中,服了汤药才痊愈。

    那时一般市民也受此影响。市民家里来客人,主人便将汤端出,招待客人。先茶后汤,还是先汤后茶,不同的人家有不同的习惯。

    宋代茶坊由于在城市得到普及,各式点茶竞争相长,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茶叶当时多产自南方,北方人很难得到茶叶,一旦得到茶叶,又以为茶叶味不好,所以在茶叶里放入许多杂物煎点,以便是口味适合。

    高级点茶能将茶点得“极匀”,有的能点得水脉成禽兽虫鱼花草之物象,纤巧如画。徽宗在其《大观茶论》中说:“将茶点得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

    这是一种多么富有诗意的意境啊!我的理解是:宋人所谓点茶,其实说的就是今人的沏茶。

    你们说是不是?

    在宋代上流社会中,点茶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人们把点茶视为一种文化修养或高雅的情趣。曾布、吕惠卿做内相时,与客人一起吃茶,他们频繁注汤于茶水中,客人见状便说:“身为翰林司,为什么不了解点茶呢?”这话固然有取笑的意思,但有道理,因为点茶有一套程序和讲究,不是任何人都点得了的。

    《煎茶》一文中说:“轻微缘入麝,猛沸却如蝉。罗细烹还好,铛新味更全。”

    点茶需有各种条件配合,而且最好“点茶须是吃茶人”,还要以一味好水配合,若杂以他水,则亟败。像苏才翁与蔡君谟的煎茶相斗,蔡君谟就专用惠山泉,苏才翁茶不精,便取天台竹沥水煎点,才能取胜。

    点茶时,还要点得适度。多点,则使人生厌;少点,则又有余。全靠精神集中,恰到好处。这样煎点出来的茶才好喝。

    中国的茶究竟其渊源于何时,我还不知道。但我猜想:宋代很有可能是中国茶饮的一个辉煌时期,或至少是一个成熟期。

    我在翻阅资料时,看到一段话:“在宋时,片茶是茶之上品。”

    这个片茶指的是什么?你们能告诉我吗?

    中国雇人真是了不起,在一千年前就懂得用好水沏茶的道理。我们欧洲人喝咖啡,从未听说过专门用泉水冲咖啡的事。我由此联想到欧洲的油画与中国的水墨画,前者浑浊,后者清澈。换句话说,咖啡无论用什么水冲,颜色都是一样的,看不出什么名堂来;而茶则不一样:用清澈的泉水冲泡的茶水清澈透明,色彩变化多端,犹如一幅彩色的画卷。

    我非常钦佩大文豪苏轼,他不仅善于诗词,还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与分析。请看:

    苏轼论茶说:“试烹一盏精神爽,好物元来不须多。”

    他说的怎么样?

    梁晓秀默默回答:精辟极致。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